这一诞生于数千年前的历法节令,在现代科技的作用下已不再具备原先预报天气、指导农事的实用功能。“二十四节气”2016年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其背后的文化功能日益凸显。不少市民说,二十四节气中蕴含着顺应自然的生态观念与人生智慧,恰恰是当今信息繁杂、脚步匆忙的生活中每个人需要思考的。
节气是自然的“仪式感”
早上一觉醒来,家住浦东新区杨高南路的文化创意工作者薛源在阳台上看到,仿佛一夜之间,小区里的银杏树叶全都金黄剔透,落叶铺了一地。“这是上海的深秋,上海的‘小雪’。”她已经好几次用图片记录节令变化,“中国的二十四节气,首先名字起得很好,给人扑面而来的画面感。”
在互联网上,“名字好听”是不少网友对二十四节气萌发好感的初始。喜欢插画创作的吴文雯很喜欢以节气为主题进行创作,“比如惊蛰,仿佛一声雷动,万物就挣扎复苏;比如霜降,让人想起清晨衰草上一层白霜,被阳光照得透亮。二十四节气的名字用极其简练的文字就勾勒出画面感”。
“美”是许多人对节气的直接感受。点开今天热搜的“小雪”词条,能发现来自全国各地网友晒出的当地初冬景象:有新疆的网友晒出当地冰雪覆盖的场景,有深圳网友发布的图中花开正盛……薛源则拍下上海阴天里金灿灿的银杏叶。“中国幅员辽阔,一样的‘小雪’,呈现的是不一样的美丽景观。”在薛源看来,节气更像在提醒人们停下脚步观察身边的自然之美。
5年前,薛源走访了重庆、湖北、山西等地农村,发现当地山区不少人依然习惯用节气来安排生活,“很多地方的生产生活虽然会看天气预报,但人们说话交流时还是会以节气作为时间节点”。她记得当时国庆刚过,去了重庆远郊山区,出发时穿了露脚踝的裤子。当地阿姨提醒了一句“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白天不以为然,晚上山里真的冷。”这段经历让她印象深刻,也让她对节气有了更深的认识,“这里面有自古以来人们对气候的朴素感知”。
在一家外企工作的刘女士留学回国已6年,如今她已习惯不同节气采购应季食材,过一个小小的“纪念日”,昨晚她的菜谱主角是刚上市的豌豆尖。“其实现在能吃到反季节的蔬菜和水果。但越是这样越需要一些生活的仪式感。”在她眼中,节气这样诗意注释着一年生活节奏的时刻,有种独属于中国人的自然观。
自然时间中饱含文化韵味
“花雪随风不厌看,更多还肯失林峦。”在社交媒体上,不少文博机构纷纷晒出自家馆藏,加入“小雪”话题。
广东省博物馆就引用唐代诗人戴叔伦的《小雪》,介绍馆藏清代画家邹一桂的《花卉图轴》(局部),画中南天竹的红色果实色彩夺目,是南方冬日里常见的植物;江西省博物馆则发布了清代蒲华的《独钓寒江雪山水图扇面》,“虽然还未见雪花纷落,但可以感受古人的冬日意境”。除了分享与“小雪”相关的诗画,用实物展现古人入冬生活的博物馆也不少。沈阳故宫博物院晒出的则是清代银扁圆形背式火壶,壶身扁圆,可将炭送入壶中为水加热,还有金属扣可以系带,是小雪这样的寒冷天气里,古人在旅途中喝热水的装备;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晒出的馆藏文物唐代铜鐎斗,三足而立,带嘴和长柄,有网友评论“好像看到古人在斗下生火分酒喝的场景”。苏州博物馆则以视频方式带来一组“小雪节气图”:卷轴徐徐拉开,“小雪”的习俗、吃食等一一展现,苏州博物馆还与当地卫生监督部门联名介绍这些节令食品的食用安全要点。
今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倒计时短片,每个节气引用一句经典诗词,配合自然与人文、传统与现代结合的画面,让世界看到中国人的浪漫。
随着国潮兴起,越来越多年轻人在传统文化中寻找灵感,传统文化与青春碰撞出新的火花,节气是重要的灵感来源。2019年,由歌手赵方婧和中国原创音乐团队“音阙诗听”演唱的歌曲《芒种》不仅风靡网络,还拿下第27届东方风云榜十大金曲。“音阙诗听”次年发行的专辑《二十四节气》中,则将二十四节气都唱了一遍。
“不同地区不同节气的传统习俗,让人有种别样的体验。”从成都到上海工作的施琦记得,初入职场时,有位前辈每逢冬至必赶在天黑前下班回家,“后来我才知道上海冬至有落葬祭祖的习俗。但在我家乡冬至这天大家要吃羊肉、喝羊汤”。同一节气下的地域文化差异让她着迷,“这说明中国具有和而不同的包容性”。
重视传统文化是件好事
点开盒马App,市民刘磊发现首页赫然推出“小雪菜单”,并模仿“万年历”推出“今日宜食”的草莓和霜打菜;在网上搜索“新年礼物”,“二十四节气盲盒”“节气物候日历”成了热门选择……在过去许多关于“中国人该不该过洋节”的讨论中,不少人注意到“商业化”是这些洋节在中国快速传播的重要因素,如今传统节气也成了商业机构和品牌眼中的“香饽饽”。
“说实话,看到买菜App上出现节气还挺惊喜的。”刘女士并不排斥传统节气的商业化,“商业是驱动发展很重要的因素,没有利益只靠情怀,可持续发展很难。”在她看来,传统文化不是“要不要商业化”,而是“商业化还不够”,“比如元宵节买兔子灯容易,鱼灯还是很难找。传统文化的商业开发要更加深入”。